8月26日,在苏尼特左旗满都拉图肉食品有限公司,已经退休在家的原公司创始人李瑞如约匆匆赶来。从下车到公司院内,他不时端详着公司的一景一物,心底涌起无限的自豪与欣慰。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已经72岁的李瑞对当地畜牧业牛羊肉市场几十年的变化如数家珍。他不时谈起苏尼特草原的过往和公司现状,话语中透着自信。苏尼特左旗草原之巨变就如同一部惊心动魄的地区改革开放史在李瑞心灵深处珍藏着,40多年来,李瑞的经历和命运也与苏尼特草原的一草一木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最初的下海动机
李瑞有个舅舅早年生活在苏尼特左旗达日罕苏木。一次,李瑞探亲来到了达日罕苏木,即被这里秀美的草原和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所吸引,他有了在达日罕落户的念头。
随着3个女儿(大凤、二凤、三凤)和儿子的出生,李瑞在达日罕苏木度过了他辛劳而幸福的青壮年时期。期间,李瑞当过知青,放过羊,赶过马车,后在当地乡镇企业局达日罕综合社、砖瓦厂工作。尽管李瑞是汉人,但因为常年生活、工作在牧区,蒙古语说得非常流利,也与当地牧民结下了深厚友情。
对于青年时代的那段生活,李瑞回忆,1978年改革开放前,牧区的牛羊等牲畜产权都归集体所有,自己曾经在敖日格勒图亚嘎查当过知青,主要工作就是放牛、放羊。“每逢冬季,苏木都要按照牧民的户数和人口数分配一定数量的牛羊、骆驼等入户进行宰杀存储,一般是每口人能分到两只羊,如果需要牛、骆驼等大畜的肉,再与其他宰杀大畜的牧民等价交换牛肉或者骆驼肉。”李瑞说,冬季分配到户的牲畜当时不允许留存饲养,必须宰杀,一斤羊肉的价格几毛钱。
70年代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在全国推行,改革的雏形在苏尼特左旗的部分牧区开始显现,当时有个口号叫“以牧为主,农牧林结合,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牧区开始恢复“定产、定工、奖励超产”的“两定一奖”制度,有条件的牧区鼓励经营副业。
1985年后,牧区逐步确立“林木为主,多种经营”的经济发展方式,放宽了所有制政策,个别头脑灵活的牧民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牛羊和皮毛绒等的自主贸易。也就是在90年代初,达日罕苏木开始创办以经营皮张、毛绒、肉食等为主的综合社;以加工建筑材料为主的砖瓦厂,对外经营,李瑞有幸先后在综合社、砖瓦厂担任要职。
渐渐地,与改革的深入相对应,有的地方开始搞“包畜到户”,允许在草畜双承包、作价承包的基础上自留增加出来的牲畜,允许牧民拥有自留畜后,牧民养畜的积极性大幅提高。
牧民有了自有牲畜后,自由买卖机制便很自然地形成了。最初,受计划经济影响,牧民自有牲畜依然被当地的食品公司作为指定商品进行收购,食品公司定一个最低收购价收购牧民的牲畜,另外还有牧业税。由于收购价格低,牧民收益不高。
李瑞在相关企业担任会计和领导职务期间,有意识地学习并注意到国家有关牧区改革的大政方针,在与牧民的接触中深刻认识到食品公司独家收购经营牛羊肉生意的弊端,他敏锐地意识到牧区多种经营竞争体制很快就会形成。
1993年5月4日,李瑞选择从乡镇企业系统辞职下海经商。这次下海,改变了李瑞的一生。
下海搏击
李瑞回忆,下海之初,因苦无资金只能从小生意做起。他辗转苏尼特左旗各地收购羊骨头、羊皮、绒毛和其他废品积累资金,有时从建材价格较低的河北张家口贩卖建材到苏尼特左旗赚取差价。
在当地牧区嘎查与旗府满都拉图镇之间来回贩卖羊皮、绒毛期间,有一次在敖日格勒图亚嘎查,李瑞曾经帮助过的几位牧民建议他收购活羊,牧民对他说:“没有收购资金,你可以先赊欠,等卖了羊再还本。”
家乡牧民的全力支持使李瑞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一次次购销。1994年冬天,李瑞在敖日格勒图亚大胆尝试介入宰杀牛羊贩卖行业,他以每只50元左右的收购价宰杀了600只羊、12头牛(每头牛的收购价约300元),但头一次规模性宰杀使销路成为问题。李瑞说,当时宰杀的牛羊尽管到来年春天才处理干净,但收益令人欣慰,更主要的是在实践中学到了打通销路预测市场行情的真本领。
李瑞算了一笔账:历时半年,宰杀600只羊、12头牛按市场价卖出去赚了5万元钱,相当于当时15年的工资(李瑞上班时每月工资280元)。头一次试水成功,让李瑞充满信心并看到了屠宰行业的光明前景。
1995年,牛羊肉市场不景气,李瑞辛苦了一个冬天,只挣了1000多元钱。他说,1995年的冬季特别冷,自己和儿子开着小四轮拖拉机从敖日格勒图亚嘎查的牧民畜盘上将收购的羊集中起来往旗里赶,走了四天三晚上,遭遇了暴风雪和零下40度的严寒,父子俩差点被冻死在草原上。
挨冻迷路是经常的事。一次,李瑞和儿子骑骆驼从边境线上往镇子里赶羊,遇到白毛风,分不清东南西北,羊跑丢了,来回找了好几次,羊赶回来后要反复清点,随后雇人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下屠宰,条件异常艰苦。
几年间,李瑞收羊的交通工具从步行、骑马变成小四轮、212吉普车。在规模宰杀的冬季,由于没有冷库,只能依靠自然冷冻,然后再快速卖出去。受罪受累不说,效益十分低下。考虑到牛羊肉的储存升值空间,李瑞盘算着要建设一座属于自己的冷库和肉食品公司。
“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1996年,李瑞拿出全部家底5万元筹划在苏尼特左旗满都拉图镇建设冷库,但建设冷库的想法遭到了大部分人的反对,理由是当时在苏尼特左旗境内包括旗食品公司在内的所有冷库均处于经营亏损状态,在这个时候上马盖冷库需要承担很大的投资风险,弄不好就会血本无归。
李瑞请人做了一个简单的预算,概算建设一个初级冷库需要投资28万元,从哪里去筹集建设冷库的资金呢?关键时刻,还是敖日格勒图的牧民伸出了援助之手,通过借债赊欠,李瑞的冷库如期落成。
这一年的9月20日,冷库落成正式开业,李瑞为公司起名为“满都拉图肉食品有限公司”,当年宰杀了4000只羊、约100头牛,获利20万元。这20万几乎全部用于偿还牧民债务。
李瑞筹建冷库的投资实现较快回收,盖冷库的尝试成功后,李瑞信心满满。1997年他开始对冷库进行扩建。1997年至1998年,连续两年羊收购屠宰数量均达到了1万只,期间在北京设点,将苏尼特羊肉端上了北京市民餐桌。1999年,借助扩建的冷库,羊的屠宰量迅速增加到3万只,销路扩展到东北沈阳、哈尔滨等地。
从1998年至2001年的4年间,李瑞开始更加主动地开拓外部市场,产品销路和利润一年比一年好。这几年,包括国有冷库在内的多家冷库相继倒闭,只有满都拉图肉食品有限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
但牛羊肉市场价格波动很大,2002年,羊肉价格下铁,山羊皮从120元/张下降到70元/张,这一年,李瑞净亏了100多万。
几年奋力打拼倍感艰辛的李瑞意识到靠自己的经营思路已经不能推动企业继续向前发展了,他想到了此时在当地经营加油站的二女儿李凤艳(二凤),在二凤的协助下,公司终于在5年后将100万的亏损填平。
期间,李瑞通过定点收购带动当地牧民实现脱贫致富,其先进事迹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先后担任旗政协委员,连续两届连任旗人大代表。在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始终不忘帮扶困难牧民。目前,满都拉图肉食品有限公司不断介入公益事业,每年拿出30多万元帮扶困难牧民。
打造了一个知名品
为了确保苏尼特牛羊肉的产品质量,满都拉图肉食品有限公司在收购源头上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
由于重视质量广开销售渠道,企业发展进入了相对迅速的快车道。“高峰时,东苏旗大小冷库共有18家,现在只剩下三家了”,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草之味”品牌已经深入人心。
说起二凤担当公司重任的经历,李瑞说,2011年,苏尼特左旗政府开始动员包括满都拉图肉食品有限公司在内的肉食品公司异地搬迁至新区,当时自己犹豫不决,而二凤是主张公司搬迁并建设新的标准冷库的积极倡导者。后来,在多次召开家庭会议后,最终形成投资新厂的决议。在三个女儿的积极配合下,2012,满都拉图肉食品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家积极搬迁进入牛羊加工园区的企业,实现了当年施工、当年投产的目标。在满都拉图肉食品有限公司的带动下,苏尼特左旗另外两家肉食品企业也陆续在园区开工建设,最终形成了苏尼特羊肉的标准化加工园区,“草之味”品牌脱颖而出。
二凤告诉记者,当时苏尼特左旗政府规划设立肉食品精深加工园区时,政府希望满都拉图肉食品有限公司带头落地肉食品精深加工园区,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引领苏尼特牛羊肉食品向精、深、名、优、高档次的方向发展。为了推动当地牛羊肉产业的有序发展,公司前期投入1000多万元建新厂。对此,李瑞表示:“当年不转型就没有出路,旧厂区设备陈旧落后,屠宰加工技术跟不上,新上标准化加工设施,是发展的需要,虽然当时建设资金压力大,但今天看来这步路是走对了”。
结合苏尼特左旗牛羊溯源体系建设,苏尼特羊有了自己的“身份证”,从牲畜出生、养殖、出栏、加工、销售,做到全过程监管,全面保证了苏尼特羊肉的高品质。在李瑞看来,现在公司在李家三姐妹的共同管理下,已步入科学管理的新阶段,为苏尼特羊肉品质全程可追溯产业链打造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子。
目前,满都拉图肉食品有限公司业已形成自己的特色企业文化,并发展成一家立足苏尼特大草原,面向全国,集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肉食品加工企业。“草之味”高端品牌得到了市场的一致认可。
北方周末报记者 王林喜 文/图
Copyright © 2004-2017 草原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本所有
服务热线:4000471660 手机:4000471660 备案号:蒙ICP备1800441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