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村、3支队伍、2000余天、1条路……
干事创业不乏满腔热血,若以“归零”的心态再次开启一段新征程,人生处处好风景。
物来顺应、当时不杂、既过不恋。辞官后,在牧区的日日夜夜,面对时代赋予的职责,他唯有尽力支持。
3支队伍:两难与抉择
伊和宝拉格嘎查、萨如拉图雅嘎查、吉日嘎郎图嘎查,这是驻村干部海日的“扶贫履历”。
从2014年起,来自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交通运输局的海日,有幸成为全国300多万名驻村干部的其中之一,奋战在扶贫一线。下乡驻村,并不意味着“采菊东篱下”,吃在嘎查、住在嘎查、干在嘎查就是日常,懂牧业、爱牧区、帮牧民就是责任,从2014年到2020年,驻村后的海日经历了队员、队长、第一书记的三次角色转变。
2018年,海日在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驻村并担任工作队队长,一大堆“难啃的硬骨头”摆在面前,而他担任阿巴嘎旗交通局路政管理大队队长职务已3年,单位和村里两头兼顾,一时间海日陷入了两难。
“组织安排我下乡,是对我的信任,我咋也得把这个嘎查带起来!”事情总是往一块赶,嘎查“两委”班子刚换届,新任村干部也需要“扶上马、送一程”。路政管理大队、嘎查“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这3支队伍,都是责任,可脱贫攻坚不等人,海日说:“驻村就得一心一意把扶贫工作干好,我想既然来了就必须把这当成家。”
就在那年,海日自愿辞去路政管理大队队长职务,全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中。
对那次选择,海日心里也犹豫过,但一想到脱贫攻坚具有历史意义,凡是参与者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分子,终于下了决心。
从“路长”到“村官”,力辞“乌纱帽”只为牧民脱贫“摘帽”,驻村中的海日,肩上的担子依旧很重,但脚步却轻盈了。
2000余天:历久而弥坚
在成为一名交通局普通职工后,海日终于心无旁骛地在牧区“冲锋陷阵”……
2019年,经组织安排,海日成为那仁宝拉格苏木吉日嘎郎图嘎查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队长。
凭着多年的扶贫工作经验,海日用最短的时间掌握了该嘎查组织建设、经济收入、贫困户生产生活状况。一年接着一年干,让海日摸索出了一些“扶贫道道”,同贫困群众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关键还得想在一起,让贫困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在海日的牵头下,驻村工作队为嘎查量身定制了三年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党支部+合作社+牧户”的发展模式,实行集体增利与嘎查干部绩效奖励、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实现牧民增收“三个相结合”,使广大牧户特别是贫困户参与到合作社的经营中。
利益联结,激发出了老乡们的内生动力,也让他们逐渐摆脱了思想意识上的贫困。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驻村一年后,吉日嘎郎图嘎查集体经济翻了一番。
跑项目、走牧户、带队伍、理思路,海日和驻村同事们不仅边跑边干,还把牧民们带上一起干,他总结了一条重要心得:“脱贫,思想上的交流和引导很重要!”
“他不仅工作认真,平时更是一个热心人儿!”这是老乡们对海日的印象。
嘎查办公室的门坏了,海日拎上工具就去修;烧茶做饭,厨房里总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蒸炒炖煮样样拿得出手;宿舍除了生活用品,摆放最多的就是文件、档案和书……每个月,海日最少也得在嘎查住上20天,6年间,别人把驻地当成家,他把驻地变成了家。
在吉日嘎郎图嘎查,如今有一条长9.9公里的翻修路,这是海日借助联系单位阿巴嘎旗交通运输局的行业优势,对通往嘎查部分路段进行了翻修养护。因为海日在蒙古语里意为“爱”,这条路在嘎查也是名副其实的“爱之路”。
人生的岗位并非一成不变,党员干部该以何种心态来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驻村不仅是身体上的挪位置,更要摆正心理上的位置,下乡这些年,海日及时转变工作角色,以空杯的心态,做好交心的准备,并迎接他的新任务。
来源:阿巴嘎旗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04-2017 草原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本所有
服务热线:4000471660 手机:4000471660 备案号:蒙ICP备1800441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