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圈养创造养牛新境界
作者:通拉嘎  发布时间:2018-11-14  阅读量:11567

巴雅尔孟克家。

正在拆除旧围栏。

每天喂两次草料。

健壮的小牛犊。

陪伴他20多年的马鞍。

通拉嘎

正蓝旗桑根达来镇柴达木嘎查的牧民巴雅尔孟克今年50岁。回忆起十几岁时和父亲朱克图牧一起放牧的情形,他还是历历在目。


那时候家里人口多,好多亲戚住在一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庭。家里大人孩子都靠放牧的收入养活,只是那时候是给公社放牧,穷不死,也富不了。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可以承包牛羊了,但是因为放牧的方式落后,家里的草场面积也不够大,日子虽然是好多了,但是距离“富裕户”,还差着一大截。前几年,他一直带着妻子在镇上开饭店。他的饭店在镇上挺出名的,附近居民家里的大小事宴都选择来他的饭店。在人口不多的小镇上,他一年也能挣个二三十万。说起开饭店的原因,巴雅尔孟克显得挺无奈。他家的草场和妹妹家的草场加起来,一共也就是950亩。按照规定,这样的草场面积只能养几十只羊,卖羊的收入没办法养活全家人。何况,家里还有两个都在外地上学的孩子,每月光孩子的花费就得六七千元。身为长兄,他只能把草场留给妹妹,自己出门闯荡。



3年前,政府提出“减羊增牛”的号召,提倡他们养牛致富。“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谁不想回到自己的草场上去呢?”但是巴雅尔孟克算了一笔账,觉得养牛也不如开饭店挣得多,于是干脆就没挪窝。“现在想起来,我的养殖方法不对,算法也不对。”说起那时候,巴雅尔孟克不好意的笑了起来。


1年前,在领导的帮助和督促下,他从天津购买了安格斯牛,开始进行科技化圈养。只占用了家里31亩的草场,就盖起了现代化饲养基地。去年一年,在只饲养了50头安格斯牛的情况下,巴雅尔孟克轻轻松松就挣了15万元。锡林郭勒盟农牧业局副局长哈斯海日罕和巴雅尔孟克一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传统的养牛方式,一般都是在第3年才能卖牛犊赚钱。在这3年的饲养周期里,牛还要经历多次掉膘、长膘的过程,浪费草料,生育率低,还破坏生态。


按照巴雅尔孟克家现在的科技圈养方式,他从天津买一头带牛犊的安格斯种牛回来圈养,6个月后牛犊就可以长大出售,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每头牛的净利润可达3000元。由于安格斯牛的品种优越性,用低成本的饲料就可以喂养,就可以迅速长膘,配种率高,因此,3年内可以完成4次培育牛犊到出售成牛的过程,比传统养牛的效益提高了4倍,还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虽然养的牛不少,可是巴雅尔孟克两口子只雇佣了一位工人,干的活也很轻松。哈斯海日罕告诉记者,这样成功的养殖经验,不仅符合政府“减羊增牛”的规划,还大大增加了牧民的收入,保护了草原生态。


本来只是碍于领导情面试试看,结果他一下子尝到了甜头。巴雅尔孟克告诉记者,按照基地现在的面积和饲养条件,他准备再养150头牛,这样一年就可以挣到60万。现在,巴雅尔孟克的大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了,二孩子还在继续读书。“孩子们都学着各自的专业,都想在各自的学习领域有一番发展,这个我是支持的。但是,我也想她们回来和我一起养牛,不仅仅是因为收入高,更是因为这里是我们的草场,我们的家乡。”


Copyright © 2004-2017 草原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本所有
 服务热线:4000471660 手机:4000471660 备案号:蒙ICP备1800441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