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传承”——苏尼特蒙古族服饰
作者:草原地图  发布时间:2020-06-30  阅读量:8199

      走进苏尼特左旗绿野民族服装店,墙上挂着的蒙古族服饰特别引人注意,将人们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这件精美的“艺术品”上。这些服饰颜色鲜亮,款式新颖,把蒙古族服饰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有机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民族与文化、历史等多种元素的融合。

微信图片_20200630163936.jpg

      苏尼特地区的蒙古族人民更加喜爱简单的、不太纷繁艳丽的线条图案,除服装本身外,蒙古族的其他配饰上也有许多刺绣。如手帕、刺绣挎包、荷包等随身携带的用品上,也有很多美丽的、带有吉祥意义的刺绣花纹。现如今,苏尼特蒙古族刺绣已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具有蒙古族民族特色以及一定区域特色的苏尼特服饰,看看指尖上的“艺术”。

微信图片_20200630163947.jpg


苏尼特蒙古族服饰走出国门


      乌云其木格,63岁的她身着华丽的蒙古袍,头发乌黑,但也因为年龄的原因,老人的腿出现了变形。乌云其木格老人一谈起苏尼特服饰,总是津津有味,还情不自禁的用手比划着。

微信图片_20200630163930.jpg

      乌云其木格是苏尼特左旗满都拉图镇“绿野民族服装加工厂”负责人。她先后被评为优秀女企业家、女强人、女能手,还被评为《苏尼特服饰》代表性区级传承人,还与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共同合影。


      乌云其木格对蒙古族传统服饰有着独特的感情。1996年从苏尼特左旗德力格尔罕苏木兽医站退休后,创办了位于旗所在地的满都拉图镇创建了第一家民族服装加工厂,创业之路虽然艰辛坎坷,但经过乌云其木格的不懈努力奋斗,服装厂越来越好。


      乌云其木格是苏尼特服饰的传承人,但学无止境,她不断学习,除制作苏尼特服饰外,还对毡绣、绳艺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学习。

2008年参加了以旅游天堂草原为主题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5月20日,乌云其木格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参加世博会,向来参观的世界各族人民展示了用绿色纯天然的驼毛、马鬃等制作而成的生产生活用具及手工艺品,并进行了现场献艺表演。

微信图片_20200630163940.jpg微信图片_20200630163943.jpg


      乌云其木格说:“锡盟地区的蒙古族服饰分为乌珠穆沁服饰、察哈尔服饰、阿巴嘎服饰以及苏尼特服饰四种,而苏尼特服饰长袍领子、胸部都会比其他地区的肥大而无开衩,袖子也会较长一些,男女长袍式样基本一致,妇女长袍略长一些。”

乌云其木格带着自己的各式各样的作品,十二生肖手工艺制品、刺绣手机套、刺绣包、刺绣头巾、刺绣茶杯垫、羊毛毡制品等等,参加国内多地区域活动,甚至带着她自己的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去往德国、丹麦、蒙古国等多国的文化活动。


在创新中传承


      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如何传承弘扬和创新的现实问题,苏尼特服饰亦是如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表现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衣服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品也在逐渐创新,更加的贴近人们的生活需要,满足人们对于服饰的实用价值以及现代时尚的追求。

    “要更好的传承,并且适应发展,就要在创新中传承。既要保持苏尼特服饰的地域特点,保留苏尼特服饰的传统特色,更好地改良、研究和创新苏尼特服饰。以传统为主,创新为辅,更加贴近人们的穿着需要,让更多人喜欢苏尼特服饰,让苏尼特服饰走进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日常生活,都能够将‘非遗’穿在身上。”乌云其木格说道。


微信图片_20200630163933.jpg

     为了更好的传承苏尼特服饰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乌云其木格招收了许多学生,其中有两名区级传承人以及十几名盟级传承人。千百年来,我们生长在这片土地,祖祖辈辈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智慧,时至今日,非遗传承者,依旧在苏尼特草原上,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绣制着一个个生动的作品。



Copyright © 2004-2017 草原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本所有
 服务热线:4000471660 手机:4000471660 备案号:蒙ICP备1800441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