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心“刻”骨的艺术——骨雕
作者:草原地图  发布时间:2020-06-17  阅读量:8729

谈及骨雕你会问了,骨头也可以雕刻吗?但您不曾想过,它见证了多少历史变迁。骨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始于原始社会,可追溯到距今约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出土的钻孔鱼骨骨坠被称为“骨雕艺术的起源”。但自汉代后,中原地区的骨雕艺术逐渐没落,但却在游牧民族兴起,成为载有蒙古族草原文化的重要实物。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这是人们对北方草原和牧区最动人的书写,在苏尼特左旗的牧区有这样一位热爱骨雕艺术的牧民都日斯哈拉图,是蒙古族传统骨雕艺术项目旗级代表性传承人。

2020年2月4日到23日间,他为鼓励防疫一线的所有医护工作者及工作人员,拿起刻刀,耗时两个星期,用精巧的手艺,独特的创意创作完成了三件骨雕作品,分别为《美好的明天》、《白衣天使》和《疫情防控 人人有责》,骨雕作品栩栩如生,向一线的英雄致敬。作品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群文战疫情原创文艺作品线上征稿活动优秀作品奖。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神奇骨雕艺术世界。

“骨子里”的草原文化

都日斯哈拉图,1978年7月出生,现生活在苏尼特左旗满都拉图镇巴彦淖尔嘎查,爱好传统骨雕技艺,是《传统骨雕》项目代表性旗级传承人。他从小在姥爷的熏陶下,对民族传统文化骨雕有着深深的热爱,并学习这项传统技艺。

一走进都日斯哈拉图的家中,琳琅满目的骨雕作品映入眼帘,每个角落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骨雕,十二生肖时钟、蒙古马、鹰、五畜等富含草原文化的作品,有横版、竖版、镂空各种样式。“每件作品都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以及涵盖草原文化特色图案,做骨雕要有爱好,耐得下性子,每一步都要做到精益求精。”每每介绍他的作品以及如何才能做好骨雕,都日斯哈拉图总是神采飞扬。

在沙发上,还摆放展示着由草原五畜中牛、马的头骨精心雕刻而成的手工艺品骨琴。琴身的整体都是由牛、马的骨头制成,琴身从上到下都雕刻着包含草原文化的精美图案,制作过程繁琐,每个环节都需要精雕细琢。

“骨雕是一个古老而传统的手工雕刻技艺,它不仅承载着蒙古民族可贵的传统文化,还包含着蒙古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信仰。我会继续努力,将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的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并弘扬下去。”都日斯哈拉图坚定的说。

精“雕”细“刻”

骨雕技艺不仅仅只有雕刻,他还需具备多种技能,包含绘画、配色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骨雕的制作过程分为:选料、除脂、打稿、雕刻、光活。每一步都需要细心严谨,在打稿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骨头的大小、薄厚,经过专心细致的绘画图案,就可以进行雕刻了。而骨雕技法是骨雕创作中作者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这种技法是通过雕刻者由外向内,将废料一步步去除,在这个“减法”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雕”与“刻”,雕刻的刀法至关重要,只有掌握娴熟的雕刻刀法,才能做到雕刻出来的图案层次分明,凹凸有致,浮雕效果明显,具有立体感,恰到好处的体现雕刻者的创作意图。

最后,颜色搭配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完美和谐的颜色搭配可以让作品更加的惟妙惟肖、生动逼真,然后刷漆上色,再经过最后一步光活,如此一款骨雕工艺品就制作完成。

传承骨雕艺术

目前,都日斯哈拉图有三位徒弟学习并传承骨雕艺术,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骨雕艺术,也有附近牧民的孩子愿意学习。自己也成立了一家传统骨雕的工作室,专门利用牛骨、羊骨、骆驼肩胛骨等动物骨骼为原料进行雕刻和磨制的艺术,雕刻出蒙古族的民间图案和具有草原独特风格的工艺品。

希望未来可以把骨雕艺术做好、做精,有更多的学生愿意学习这项手工技艺。将骨雕艺术与蒙古族的文化结合起来,传承并弘扬蒙古族骨雕艺术,把这项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喜欢并热爱这项技艺。




Copyright © 2004-2017 草原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本所有
 服务热线:4000471660 手机:4000471660 备案号:蒙ICP备1800441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