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艺术——毡绣
作者:草原地图  发布时间:2020-05-28  阅读量:12377

微信图片_20200617093643.jpg

      五月的苏尼特草原,生机焕发,让人心驰而神往。

  蓝天白云下,用木棍毡布搭成的蒙古包显得格外的好看,这就是蒙古族游牧人居住的“家”。从蒙古包穹顶到内壁,再到日常用的袋子,从家居盖布到地毯都是用毛毡做成的,他们用自己的巧手,让针线在毡子上自由游走,绣出各式各样的图案,一件件的艺术品也就诞生了。

  在苏尼特左旗文化馆内,一幅长10米、宽2米的蒙古族民俗毡绣品特别的引人注意。这幅毡绣品是十名非遗传承人经过二十天精心绣制完成的。

  传承人们以毡为纸,以针为笔,以线代墨,将蒙古民族的民俗以及日常的起居生活生动地“绣”了出来。毡绣上有草原五畜、蒙古包、传统制毡过程和男儿三艺等蒙古族文化,让人们更加直观的了解蒙古族民俗文化。蒙古毡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孟根其其格就是其中一位传承人。

  “绣”出来的蒙古族文化

  64岁的孟根琪琪格,身着蓝色华丽的蒙古袍,戴着眼镜,手上布满了厚厚的老茧。

  在苏尼特左旗博物馆的蒙古包内,桌上、地上均有毡绣品的身影,她拿着针线,一边熟练地绣制着拾羔袋,一边讲述着毡绣文化,滔滔不绝,还会时不时的展示她的毡绣作品,她希望蒙古族毡绣技艺可以传承下去。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牧民,上世纪60年代跟母亲吉布赞学习毡绣,耳濡目染,喜欢上了这个古老的民族手工技艺,现在就想一直绣下去,只是眼睛不行了,需要戴眼镜了。” 孟根其其格笑着讲述着自己学习毡绣的原因,话语中带着对蒙古族文化的热爱。

  孟根其其格制作的毡绣远近闻名,她的毡绣品在苏尼特左旗“吉鲁根”文化节获得手工艺品优秀作品奖,并多次在旗内外获得诸多荣誉。2014年孟根其其格被文化部确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蒙古族文化

  孟根其其格认为好的东西就要传承下去。

  “现在毡绣技艺教给了很多牧民,还开办了兴趣班,有许多年轻人愿意学习毡绣。在闲暇时,也会去到苏尼特左旗蒙古族学校教授毡绣,一周为学生们上两节兴趣课,培养孩子们对毡绣的兴趣,传承并弘扬蒙古族毡绣技艺,把蒙古族毡绣工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这项技艺。” 孟根其其格说,她在用实际行动在传承蒙古族文化。 

  苏尼特左旗的毡绣技艺已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苏尼特左旗“蒙古刺绣(毡绣技艺)”拥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盟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旗级代表性传承人36名,全旗蒙古族刺绣手工艺者已达到500人以上。

  创新蒙古族文化

  为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苏尼特左旗文化馆被认定为自治区传统工艺工作站,这也为蒙古刺绣(毡绣技艺)以及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苏尼特左旗蒙古刺绣(毡绣技艺)会走出苏尼特左旗,走向全中国,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现蒙古族的民族气质。”苏尼特左旗文化馆馆长迎春说。


Copyright © 2004-2017 草原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本所有
 服务热线:4000471660 手机:4000471660 备案号:蒙ICP备1800441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