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短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孤儿福利院更是无法承受孤儿们的正常补给。
在协调安排下,三千余个南方孤儿被陆续分批送往北边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大草原,由善良的牧民领养。
这批送往草原的汉族孩子,便被牧民们称为“国家孩子”。
“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这是草原牧民对“国家孩子”的感人承诺,也是对国家许下的庄重誓言。
献礼剧《国家孩子》正是取材自这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以四个搭乘同一趟火车去草原的上海孤儿为主角,通过他们在不同家庭环境下的命运沉浮,和以乌兰其其格、哈图为代表的草原儿女的故事,深度还原了一段催人泪下的大爱传奇。
该剧编剧柳桦表示,为了此次创作,自己和“国家孩子”朝夕相处了两年,扎根草原和他们同吃同住。
也正因如此,《国家孩子》才有了那么多感人的瞬间。
比如小鱼在父亲工伤去世后被送至福利院,恐惧又无助加剧了她的心理创伤,从此不再与任何人说话,变成了一个“哑巴”。
乌兰其其格是草原保育员,她一直把小鱼带在身边,还给小鱼取蒙古族名叫通嘎拉嘎,寓意清澈。
当被送上领养人的汽车,看到乌兰姑娘转身告别时,通嘎拉嘎瞬间泪如雨下,撕心裂肺地对乌兰喊出了“额吉(妈妈)”二字。
这一声难得的“额吉”,让年轻未婚的乌兰姑娘决定收养通噶拉嘎为女儿,并当着心仪之人的面,向苏书记和长生天发誓这辈子只有通噶拉嘎这一个女儿。
乌兰姑娘是众多抚养“国家孩子”的草原儿女代表。她温柔细腻,富有爱心,从上海到草原,一路上深受孤儿们的信任和喜爱。她也热情直爽,有责任心,在心仪之人与通嘎啦嘎之间,心甘情愿选择为后者奉献一生。
值得一提的是,乌兰姑娘的角色原型正是前不久获得“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的“草原额吉”都贵玛。
《国家孩子》的故事线横跨半个多世纪,除了草原儿女的无私奉献,孤儿们从黄浦江到乌兰察布的一曲乡愁也牵动着观众的心。
从初到草原时的排斥,到彻底扎根在草原,这些孩子们褪去了江南的柔情,成长为草原上的雄鹰。
他们不会忘记上海是他们的根之所在,但此处心安是故乡,千言万语都只能汇聚到那马头琴弹奏的荡气回肠的蒙古族长调之中。
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04-2017 草原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本所有
服务热线:4000471660 手机:4000471660 备案号:蒙ICP备1800441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