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天,绝大多数牧民为保证基础母畜膘情而发愁的时候,廷·巴特尔家却接起了牛犊。
“放在别人家也许是奇闻,但在廷书记家,这是平常事儿了。”显然,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牧民习惯了廷·巴特尔创造的太多奇迹。 扎根草原的50年中,廷·巴特尔总是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带领牧民共同致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1974年,19岁的廷·巴特尔还是茫茫大草原的客人。面对陌生的环境,年轻好学的廷·巴特尔用心去贴近草原、贴近牧民,两年时间就成长为经验老到的牧民了。嘎查让他去经营乳品厂,一年下来,濒临倒闭的乳品厂盈利5万元,不仅创造了他来到草原后的第一个奇迹,还赢得了牧民的信任。 1983年起,牧区开始推行草原畜牧双承包制,“分的草场是别人挑剩下的,牧草稀疏,白沙泛滥;分的牲畜也是最瘦最弱的,第二年还死了一半,我急得直哭。”多年前的情景,廷·巴特尔的妻子额尔敦其木格至今历历在目。 后来,廷·巴特尔“减羊增牛”,不仅走出了科学养畜的致富路,还总结提出了著名的“蹄腿理论”:养1头牛只有4条腿,5只羊却有20只蹄子。很显然,5只羊对草原的破坏远远超过1头牛,但效益却不如1头牛。养牛既保护了草原,也减轻了劳动强度,收入不减反增。 1993年,廷·巴特尔当选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他引导牧民减羊增牛,做“牛”文章,引进西门塔尔优质肉乳兼用牛和本地牛杂交,培养高产优质母牛,通过“少养精养”实现了生态恢复、收入增加。他带领牧民发展奶食品、风干肉加工销售,搞牧民之家旅游、生态养鱼等,拓展了牧民的收入来源。 2001年,阿巴嘎旗遭受罕见雪灾,廷·巴特尔用铁锹和双手开出一条“雪路”,走访嘎查83户牧民,从一家到另一家,最远距离达80多公里,把党的关怀送到每一户牧民家。 廷·巴特尔头脑灵活、勤奋好学,设计装修房屋,安装自来水、暖气,做蒙古袍、家具,就连治个小病也会。这些年,他帮牧民做了多少事,自己也记不清了。 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与奋斗,廷·巴特尔找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佳平衡点。如今,他家草场是锡林郭勒草原上保护得最好的草场之一,养殖的牛也是最纯种的优质牛。 在廷·巴特尔家的草场,生长着270多种植物,鹿、獾子、狐狸、翠鸟、天鹅、大雁等100余种野生动物时常出没。品类繁多的野花野草,很多都叫不上名字,廷·巴特尔就自己命名,诸如:“草原黄牡丹”“冰凌草”等。他家的展厅里,悬挂着百余幅精美的摄影作品,皆取材于草场:油光碧绿的鸟蛋、悠闲踱步的白枕鹤、探头探脑的狍子、闯进院里不走的貉子等等,真是妙趣横生,令八方来客流连忘返。 对于脚下的这片草原,廷·巴特尔有着独特的思考。他总结出了新经验:在生产经营中必须找到收入最高点、支出最低点、生态最好点、劳动强度最低点。在他看来,这4个点相结合,就是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高点。 从“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改革先锋”,到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扎根草原50年来,廷·巴特尔载誉无数。但每次接受采访,他都说:“我是一名牧民,这是我职业的荣耀。” “保护好草原的生态环境,配齐基础设施,我们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在廷·巴特尔看来,呼吸着新鲜空气,住在田园“小别墅”,享受着城市文明,这就是最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