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资讯】锡林郭勒盟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 变身京津后花园
作者: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力  发布时间:2019-07-22  阅读量:6609

  近日,“2019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乌珠穆沁羊肉、苏尼特羊肉分别入选地理标志产品榜单,其中乌珠穆沁羊肉的品牌价值达到36.99亿元。这是锡盟着力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锡林郭勒草原是离北京最近的草原,草原上的沙化带一度是京津的风沙源。锡林郭勒盟委书记罗虎在告诉经济日报记者:“锡盟扎扎实实抓生态建设,把昔日风沙源建成了京津后花园。”

  在锡盟,廷·巴特尔的名字家喻户晓。这位留在草原的“将军之子”,曾担任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苏木萨如拉图亚嘎查的党支部书记,入选改革开放40年“改革先锋”。廷·巴特尔提出了“蹄腿理论”,吸引了大量牧民前来观摩学习。

  廷·巴特尔最多时养过千只羊,“4000多只蹄子践踏草原还不算,吃草时连根都拔出来”。后来,廷·巴特尔把羊全部淘汰,换成60头牛,蹄腿变成了240只,牛吃草不拔根,还成为草原的“天然平茬机”。草的密度上来了,高度上来了,产草量上来了,廷·巴特尔的收入也上来了,每年稳定收入50多万元。

  在政策层面,“蹄腿理论”演化为“减羊增牛”,演化为“少养、优养、精养”。资料显示,2016年以来,锡盟狠抓良种肉牛引进和黄牛改良,提高良种比重,加快扩大优质良种肉牛生产规模,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盟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8亿元,在良种肉牛引进、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共引进优质良种肉牛5万多头,认定良种肉牛核心群280个,年均完成黄牛改良75万头,良改比重达到98%。

  最近两年,锡盟减羊290多万只。与上一个周期相比,草场植被盖度提高3.84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0.54厘米,每亩草原产草量提高20公斤以上。

  “新中国成立之初,同样的草原面积,锡盟只有牧民7.8万人。2016年,牧民达到26万人。”锡林郭勒盟副盟长侯志民认为,以草定畜,以畜定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超载过牧的问题。在一时还不能转移大量牧区人口的情况下,要尽量减少第一产业方面的人口,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实现生产、生态、生活在更高层次上的有机统一。

  在乌拉盖管理区哈勒盖图农牧场浩勒宝分场,党员中心户哈宝石对旅游情有独钟。两年前,他养了500多只羊,每年都得买草。“买完草也就不剩钱了。”哈宝石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后来我家养牛,省了草,有了收入。现在开始搞旅游,对草场没有一点破坏,一年最少也收入七八万块”。

  马退出交通工具序列,马背上的民族开始全面发力马产业。今年,锡盟启动了蒙古马保护工程,全面开展品种资源普查,将锡林浩特市等6个旗县划定为蒙古马保护区,对蒙古马养殖户、核心群给予政策资金扶持。

  锡林浩特市还投资15亿元打造中国马都核心区文化生态旅游景区,景区内建有高标准的马文化演艺厅等旅游服务设施。在旅游业之外,中蕴马产业集团先后开发出以传统酸马奶为代表的马乳制品,以马油为代表的个人洗护制品,以马肉为代表的速食制品,以琴弦为代表的马尾鬃毛制品等六大系列745种产品,形成完整马产品产业链条。

  经历过草地严重退化,经历过绿草如茵,锡盟人更加相信,草原具有生产资料属性,更具有生态属性。而建设草原的捷径,就是让大自然自我修复。

  早在2015年,锡林郭勒盟就成立了生态保护委员会。在盟一级成立了生态执法支队,延伸到旗县级的执法大队、苏木乡镇级的执法中队和嘎查村级的管护员,形成了生态执法四级覆盖;编制了“草原生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了旗县委书记“草原生态专题述职”,开展了领导干部离任后的生态评价和责任追究。

  锡盟还实施了“两大沙地综合治理、四个水系保护治理”的林业生态建设重点,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5年来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530万亩,百万亩重度沙化区治理正以每年30万亩的规模梯次推进。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力)


Copyright © 2004-2017 草原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本所有
 服务热线:4000471660 手机:4000471660 备案号:蒙ICP备1800441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