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的草原,正值休牧季节。在阿巴嘎旗别力古台镇敖伦宝拉格嘎查张爱忠的家庭牧场宽敞的棚圈里,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怡然自得地吃着草料。2022年12月,张爱忠获得了新型职业牧民初级证书。“以前从没想过养牧也能评职称,证书拿在手里,就是满满的动力,为新年开了个好头”,张爱忠激动地告诉记者。
张爱忠今年49岁,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批获得职业牧民职称的牧民之一。扎根牧区,从事牧业生产27年来,他积极探索现代化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断发挥养殖技术优势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牧民增收致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应。由于张爱忠“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他的优质肉牛“核心群”经营规模日渐壮大,成为该嘎查发展肉牛典型示范户。他的干事创业路究竟是什么样走过来的,又是如何发展壮大到今天的规模,评定职称前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建立“家庭牧场”,发展肉牛养殖
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爱忠到正镶白旗朋友家做客,期间看到朋友养殖的牛群个头大,出奶量多,市场价格高。他通过了解肉牛养殖的相关信息和扶持政策,并分析自家草场植被情况后,决定养殖肉牛。2004年,张爱忠卖掉家里的全部羊和马,从朋友处购买了十几头西门塔尔牛,2006年又从东北购进40多头西门塔尔肉牛,开始小规模养殖肉牛。
张爱忠凡事总爱动动脑子,琢磨琢磨。怎么样才能把这些优质西门塔尔牛养好、养出规模,张爱忠思来想去,果断决定,就从科学化喂养开始。多年的养羊经验告诉他,相对于牛群来说,母牛的膘情是最关键。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张爱忠在经过一番仔细的对比后,挑选出最适合母牛的饲草料,精心喂养起来。早晨8点到10点,下午5点到7点,每天两次的饲喂,他从不含糊。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接牛犊时节,小牛犊们无论是头脸、骨架、体重,果然个个都比土种牛犊胜出许多。除了抓母牛的膘情、牛犊的喂养,对于畜群的改良,张爱忠也始终放在心上。他适时引进优质种公牛,不断进行优胜劣汰,通过优化畜群结构,他的牛群产值翻了好几倍。
时间转眼到了2017年9月,张爱忠申报了家庭牧场,他给自己的家庭牧场取名为“阿巴嘎旗雲峰家庭牧场”并很快获得通过。谈到家庭牧场,张爱忠说:“旗农牧业局给我们认定了家庭牧场的资格,在经营科学化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2017年接生的80多头牛犊,都是没有杂交的良种肉牛,让我切身感受到了科学养殖带来的好处。”
如何通过“家庭牧场”拓宽生态致富路,进一步提高算账养畜能力,张爱忠也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说:我们牧民养牧,无论是从租赁草场、接羔保育、划区轮牧方面都投入不少财力物力,但有的牧户收益却不理想。要么牲畜斤称不够,卖不上价钱,要么草场退化问题没有任何改善,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算好、算对合理消费与算账养畜这两笔账。我觉得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只顾眼前,不计后果的盲目消费,一年下来不仅挣不到钱,很有可能还倒贴钱,形成恶性循环,再想改变就会很难。
申报“核心群”,提升专业化、规模化养殖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努力,张爱忠的西门塔尔牛群规模越养越大,越养越精。2019年11月,他积极申报盟级肉牛养殖“核心群”,在现代化养殖的道路上又往前迈了一大步。育成牛的管理、饲养需要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既能让牛吃饱吃好又不浪费饲草料,成为张爱忠每天琢磨的事情。图省事,把牛群随意赶到草场上一放了之,膘情难以保证。当然,牛群的防寒保暖是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的。于是,修建标准化牛棚、青储窖、机械库等等“头号”工程在他家的草场上陆续落地。张爱忠将牛棚的高度、跨度、墙体的高度、宽度、牛颈夹、喂料槽、门窗的位置等都列入到施工计划内。经过几个月的施工,这些基础设施一一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
“牛犊从一个月龄开始喂饲料,到夏天、秋天跟着母牛吃草,到秋天体重增加到400斤左右。牛犊在接下来长膘增重的同时,骨架的生长极为重要,需要更科学精细的饲料来保证,不然就会只长肉,而个头却长不起来。等育肥到400公斤左右的时候就可以出栏了,这样既达到了育肥的目的,又能减轻草场的压力和节约饲料”,张爱忠边给牛群搅拌饲料边跟记者说道。
借助着算账理财和精养肉牛的优势,张爱忠的家庭牧场越经营越红火。2022年,他的家庭牧场西门塔尔牛养殖已经超过200头。由于近两年肉类市场价格呈上涨趋势,张爱忠将挣来的钱继续投入到畜牧养殖、现代化机械设备的购进上。铲车、饲料搅拌机、提水设备、视频监控系统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使用,使得张爱忠的肉牛养殖事业更具专业化、规模化。
申报职称评定,提振发展畜牧业信心
听说具备牧民职称评定条件的可以申报职称了,这个好消息让张爱忠很兴奋。于是他将家庭牧场、参加各类培训的材料准备好提交给相关部门。“能评上吗?”当时张爱忠心里没底。让张爱忠欣喜的是,评定过程很顺利,他有幸成为了全区初级职业牧民中的一员。
张爱忠说:有些不了解畜牧养殖的人们一直认为养牛不需要专业技术或者技术含金量很低,我认为这个理解存在偏差。打个比方,“散养”和“精养”的最大区别在于“靠天”还是“靠人”。“散养”不需要人力、物力的投入,省心又省事。“精养”需要很多功夫,从母牛产牛犊、提纯复壮、抗灾救灾、疾病防控、草牧场的合理利用都需要动脑筋去想,动手去做,可以说必须要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很多时候,我总感觉时间不够用,起早贪黑已成常态,从没睡过午觉。手机闹铃定在早上6点,忙起来会提前定时。现在获得了职称,干劲儿闯劲儿更足了,有时候都忘了自己已是奔五的人了”,张爱忠笑着说。
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大家共同富裕
平时忙着打理自家的牧场,只要有空,张爱忠都会通过电话、微信或面对面的方式跟牧民群众分享自己的养殖经验。一位朋友问张爱忠,他家的母牛为什么没奶水。张爱忠帮他分析原因,算投入支出账,张爱忠说:想养好肉牛,必须抓好两件事,一是繁育,二是育肥,繁育母牛犊,育肥公牛犊。传统的养殖方式是把草撒到外面,刮风下雨,加上牛踩踏,损失近三分之一。把草料放到槽子里,再往饲草料里添加微量元素,营养上去了,还不会浪费,节约草料就等于节约了支出。别看一天的浪费不多,攒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呢。
“我们家母牛难产了”“我们搅拌机的电机出现故障了”“青贮里该添加多少碱面合适” ……周边牧民们遇到的种种问题,在张爱忠这里都会迎刃而解。“我会带动更多牧民投身乡村振兴,共同提高肉牛产业的规模化、科学化水平,增强牧民群众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采访结束时,张爱忠向记者表达着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让“新牧民”拿到“官方认证”,这只是像张爱忠一样获得初级职业职称的牧民们的第一步,如何让更多职业牧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领头雁”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更多牧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造就新型职业牧民队伍才是关键。
评定职称,转变的是身份,提高的是效率。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希望牧民“评职称”这一新事物,能给乡村振兴带来新活力。当越来越多的牧民通过努力获得职称,当牧民的职业特征越来越鲜明,牧民就会成为一种越来越多的人青睐的职业选择,牧业优质高效转型模式必定会实现。
来源:阿巴嘎旗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04-2017 草原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本所有
服务热线:4000471660 手机:4000471660 备案号:蒙ICP备1800441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