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我的故事】好日子是一点点干出来的@评论有奖
作者:信息来源:《锡林郭勒日报》官方微信  发布时间:2018-11-27  阅读量:2461
开栏语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辉煌的成就和生动的实践,印证了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40年来,锡林郭勒草原的变化令人欣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百姓收入大幅增加,城镇、农牧区面貌焕然一新,曾经温饱都难以维持的贫困户也在阔步迈向幸福生活……为了庆祝改革开放40年,即日起,锡林郭勒日报融媒体中心推出大型主题策划【改革开放40年·奋进中的锡林郭勒】,分为“我的幸福生活”“我的故事”等系列,重温改革开放往事,全面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盟各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聆听锡林郭勒草原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铿锵足音。敬请关注。


今天咱们来看看

哈斯巴特尔的故事

↓↓↓

哈斯巴特尔1953年出生在正蓝旗那日图苏木高格斯台嘎查,今年65岁的他,亲身经历了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也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巨变。

1965年,哈斯巴特尔在那日图小学毕业后就回到家乡帮家里干起了放牧的活儿。1972年,哈斯巴特尔抓住机会在桑根达来参加民办教师培训班学习并在嘎查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1974年10月,他在正蓝旗医院附属卫生学校学习两年之后回到嘎查又转行当起了一名乡村医生。

哈斯巴特尔回忆道:“人民公社时期,高格斯台河大队有8个浩特,总牲畜头数有1.8万多,每户每年的收入有几百个工分,虽然大家干活都很卖力,但日子仍旧过得紧巴巴。”

1978年改革开放后,牧区实行了家庭草畜承包生产责任制,这时牧民们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1982年,哈斯巴特尔担任高格斯台嘎查副主任后,在所在嘎查率先实现了牲畜承包到户,因上一年奖励制度执行有力,所有牧户的牲畜头数均有所增加,草畜不平衡的问题就出现了,从那时起,哈斯巴特尔就开始拿自家的地琢磨着搞起了青贮种植。在1984年,哈斯巴特尔种植的10亩青贮,亩产达2650公斤,青贮全部窖存。来年有关部门对青贮窖的青贮进行了检验,结果为合格,喂青贮的牲畜和仔畜存活率均达到了100%。

1986年,授予哈斯巴特尔为盟级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全区劳动模范。1988年,哈斯巴特尔又被评为全区科学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全盟各地开始推广青贮种植,改变了传统养殖中牲畜“夏季吃饱、秋季吃肥、冬季消瘦、春季死亡”的现象,牧民尝到了种植青贮的甜头,开始实施青贮种植,仅高格斯台嘎查就有1000多亩的青贮种植基地。

到了九十年代初,为了对抗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生态恶化,哈斯巴特尔在高格斯台担任嘎查委员会主任后积极引导牧民群众,全力落实“减羊增牛”政策,嘎查牧户只留下了500只羊,生态环境逐渐好转。此后,他又从黑城子示范区请来专家学习人工配种,通过改良牛实现牧民增产增收,并完成了全嘎查的草场承包工作。期间,嘎查结合实际提出了发展高产饲草料基地和高效益畜牧业(改良牛品种)“两高”奋斗目标。目前,高格斯台和部分牧民的高产饲草料基地每亩产量达7500公斤,嘎查先后引进了230多头西门塔尔改良牛,牛平均每头售价1万余元。突出的工作业绩,为哈斯巴特尔赢得了“锡林郭勒盟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十大能人”,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2014年起,扶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哈斯巴特尔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率先拿出自家50只羊无偿给三户贫困牧民繁殖发展畜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精准扶贫攻坚等有力惠民政策,牧区路、电基本覆盖,住房安全,棚圈每户至少一处,网络信号在牧民集聚地基本实现全覆盖。

回忆过去,哈斯巴特尔无比感慨:“嘎查工作干了近40年,亲身经历着改革开放后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写一封书信需要很多天才能送达,如今嘎查人手一个手机,再看草原沙窝子土路到水泥路,牧民们从牧区土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从赶牛车到开上小轿车,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牧民群众的幸福感越来越强,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深层次的变革,也折射出祖国的欣欣向荣和繁荣富强。”

(信息来源:《锡林郭勒日报》官方微信)



Copyright © 2004-2017 草原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本所有
 服务热线:4000471660 手机:4000471660 备案号:蒙ICP备18004419号-1